close

 

有時候,人跟人之間很容易因為「意見」不合爭了起來,嚴重還會打起來。尤其實當我們觸及的議題是牽涉到「某種概念」時,就常有衝突情形。因為當有時候表達的概念方向太大,彼此間的焦點就不容易明確。

面對意識流有兩種現象:
具象,例如:指著山,說是山,指著海是海,指著杯子,是一個杯子,這些可以叫『俱象』的世界,因為那些在這世界裡的東西,不管大或小,有形或無形、有聲或無聲,都是容易被清楚分別,定義的,就算命名不同,但也沒什麼好爭吵的。如同我們說的外顯看到的「硬體」或「果皮」、「殼」。

例如:
對一顆蘋果而言,要將他翻譯成其他的語言來說,那是非常容易的事,英文叫「apple」, 日文「林檎」等等。對物質界的「光」翻譯也是明確的,英文「light」;日文「ひかり」等等。這類定義明確的叫「具象」。

類象,沒有一定可以說得清楚的東西,因為大家對此都有自己的「設定」,它可以說是非常客製化的。但我們可以從「概念性」的談話、交流、溝通等來解釋『類象』的俱現。類象通常是『頻率』的議題,只有當彼此之間的「頻率」或叫「默契」一致時,才能感通的意識交流,它是類比的訊號,因此它有很多「不俱象的具象」,在文字語言上像是,暗語、提示、表情,在人格特質上包含個性、品格、特徵、偏執、習慣等等,這些都屬於類象的意識流。如果是一群人共同集結而成的意識流,就會形成「文化」。簡單的說,凡俱象以外的流體,就是類象交流,也可以認識它為「靭體」或叫「果肉」。

例如:
當一個老闆對員工說:「等一會,幫我把『那個』拿來」?這時只有跟他同頻率的員工才知道要拿的「那個」是什麼,因為他不是用「果皮」來交流,而是用「果肉」在交流,只有兩彼此間有了共同的設定,才能正確達到交流目的。

具象與類象是看情形歸類的,例如,各行業之間的術語,只有業內有同樣設定的人才明白,或無形無象的物質像是「愛」,如果它只是個共同意識的稱呼,那它就是個「殼」是俱象,因為大家明「愛」本身的含意;但要是兩個人之間的愛,那肯定是類象的,只有兩個人有共同的設定才能明白它的含意,常常是超出言語表達的。

來講一個老梗,當男女朋友約會時,

女生問:「你愛不愛我?」
男生答:「愛」
女生說:「啍! 你騙人,每次都這麼說,哪次真正愛過我?」
再一次:「你愛不愛我?」
男生答:「ㄦ~你要我怎麼說」
女生說:「嗯~討厭,我就知道寶貝是愛我的」

「類象」的存在,通常比較片段,有時可以說是剎時性的,但常常卻主導著全面。對「類象」的認識,只能藉由譬喻,例如用現在話依不同的特質來講,就如同「專業領域」。或現在用科技語言譬喻,就叫「potocol」,也可用數學來說,就像「函數」,這類的交流,只要觸及某個關鍵字碼,就會開啟某個思維架構的整體領域,而這個思維每個人是太一樣的,而且不是每個人對所有維思架構都是成熟的,不成熟是自然正常的,因為人的靈魂本來就是類比模式,祂不需要任何架構。只是在有限的生活空間裡,不得不把自己設定在某個體,才能與人交流,讓人認識。

而人的大腦,有一半就是專門在處理這類的訊號,同時也跟情感牽連,這類的訊號會激發人某項情感,使人對自己的「果皮」或「果肉」自然流露,人們也只能馮感覺來增加他人對自己的認識。相對的,人的情感也會影響到對這類訊號的解讀。有趣的事,人也因為富有情感,開啟的不只是一個類象的思維,往往是多象性的綜合思維。

生活實可以說是多層次的總合空間。因此在現實的「俱象」世界中,「類象」也穿插著我們的我們的生活。所以,人的意識,會一直反覆在「俱象」和「類象」中交錯著,有時錯亂了,就會失了控,會認知失調,或通溝不良,嚴重時,兩個不同的類象,為了同一件事,就會爭論起來了;甚至也是精神分裂的來源之一,因為開啟的綜合思維若太多時,是不一定每個都能消化得完的。所以不要讓自己曝露在太多雜訊的環境之下,才有助於自己精神集中,依次完成當下重要事。才不會急的事不重要,重要的事不急。要不然常常錯綜在這兩者之間人們,負苛不了,會暴燥的,會失控的。簡單的說,這就像是電腦負苛不良時的「當機」和「過熱」現象呢。

「俱象」與「類象」之間的關系是實際上密不可分的,不可能有果皮沒有果肉,反過來也是一樣,只是意識交流的角度不同而已。實際上,不管是「類象」或是「俱象」,那就是缺一不可的假體。

最後,來問一道題: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子,假設叫「王小明」好了,那這個「王小明」三個字和這個「印象中的人」哪個是俱象?哪個是類象?其功能與含概的內容有什麼不同?

arrow
arrow

    綠野仙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